“ 讲 透 派 ”教 学“ 老 兵 ”—记全国微课大赛一等奖获得者赵超教授

发布时间:2014-08-28通讯员:赵立爱,李晓晓出处:宣传部供稿审核人:责任编辑:浏览次数:312

 

讲 透 派 ”教 学“ 老 兵 ”

 

                          —记全国微课大赛一等奖获得者赵超教授

    算起来,认识赵超教授已有多年。断断续续见面也挺多,但正儿八经面对面采访,为她写篇文章,还是头一回。此前,学校里组织的“我心目中的好老师”征文比赛中,连续两年看到学生赞美赵超老师的文章,给作为评委的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今年上半年,得知她获得了学校创新课程评比一等奖时,就有为她做篇专访的想法,并在一个大暑天里听了她的课。在容纳近百人的大合堂教室里,座无虚席,学生们都抬着头听课,师生间的交流畅通无阻,这种景象让人真正体验到了大学的感觉。正是一年里最热的时候,赵老师满脸的汗水与优雅的体态、自信的微笑,在我眼前幻化成浴火的凤凰,与平日里接触时那个安静、内敛,四、五十岁依旧有着少女般羞涩的形象有所出入。及至后来,在全国微课大赛中,她过关斩将,获得一等奖,我终于带着一份熟悉,又一丝丝的陌生感,完成了这篇迟迟到来的文章。


  用心+设计 “讲透派的典范之作”

  有机化学是化工专业的基础课程,掌握这门课程对学好整个专业很关键,同时,这门课程抽象、复杂、难懂,需要丰富的想象力进行模拟、思考,因此被许多学生称之为“生死之课”。讲授这门“生死之课”,并且讲得透彻,对授课老师是一种极大的挑战。然而,就是这样一门考验教学功底的课,赵超老师早已玩转自如。在前些日子结束的全国微课比赛中,专家对她的课程作出了如下评价:“这是一节极生动的课堂示范教学,是“讲透派”的典范之作,值得第一线的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认真学习。”“讲透”,简单的一个词,却饱含了赵老师三十年如一日,对知识的不断更新,显示了她对学生接受特点的深入理解和良好把握。在她的课上,她如同一个出色的导游,总是能帮助学生选择最合适的角度欣赏到最精彩的风景。一连串的“为什么”,总会有醍醐灌顶之效,让学生试着告别浅尝辄止式的学习,而是积极主动地追根溯源,与知识本质有更深层次的交流,最终达到寓教于思的效果。


  正所谓“成人不自在,自在不成人”,在课程教学上取得如此高的成就,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最开始讲授《有机化学》这门课时,赵老师也很苦恼,不知用哪种方式能让学生既在快乐轻松的环境下体会到化学的魅力,又能扎扎实实地学到真知识。为此,她尝试了许多教学方法。首先她从改革传统的课件内容入手,调整思路,打破课本章节的原有顺序,把所有的知识点揉碎之后,再通过自己的精心设计,将一堆知识做出有序合理的编排,最后再融汇贯通成几条线,分条进行讲解。“设计是教学的关键,也是教学的灵魂。所以我会在课堂内容设计上花很多心思,让学生更快地融入进去。”异于传统的思维模式、清晰的授课思路让同学们不再囿于课本,而是学着用逻辑的思维看问题、研究问题,也让大家在短时间内就掌握了学习化学的要领。


  针对同学们反映有机化学太抽象,无法在脑海中形成具象的难题,赵超老师开始向互联网“求助”。有机中的反应机理抽象又复杂,很难用语言表达出来,她运用flash动画,将机理解释地清楚明了,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调动想象进行有效思考。在不到二十分钟的讲授中,赵老师的课件上,延伸出了八个动画短片,大约五页左右相关知识的深层阅读,援引了国内外相关课程的亮点、考研真题等课外知识。最后,所有的知识点又在一页PPT上收起。作为一个有机化学门外汉,那些陌生的化学名词,有机反应原理不再是张牙舞爪的猛兽,而是变成了温顺的小绵羊,让人不自觉地去亲近。听到最后,作者也情不自禁的跟同学们一起,说起了船式构象、环己烷、椅式构象、优势构象等原本“深奥”、“枯燥”的术语。


  在此基础上,赵老师做出了高质量的课件,但她没有冠以“知识产权”的名义,将之压在“箱底”,而是大方地放在了学校的教学平台上,供年轻老师和学生下载使用,“只有分享,被大家使用,知识才有价值。”用心发现工作的乐趣,在分享中收获知识带来的快乐。所以她优雅自如,淡定从容。


    课程+创新 “每一堂课,都给我们惊喜”


  曾经有人说,如果大学期间,没有逃过一次课,你的人生就不完美。但是,听过赵老师课的学生,宁愿让人生有一个美丽的遗憾,也不能错过每次精彩的课程之旅;她从不用点名保证上课率,但每次课堂都是接近百分百的出勤率;她从不让学生死记硬背,而是通过引导的方式让学生理解问题,形成良好的思维方式。


  课堂本身是一个既严肃又活泼的地方,有机化学课更是如此。为了能贴近学生生活,发现他们的兴趣点,赵老师便时常从网上搜集时下流行的事件与动态,及时融入课堂,活跃气氛。在讲授椅式构象的优势时,她将此前网络上热传的“航母style”与椅式构象的比例模型进行对比,椅式构象不再抽象难懂,立马形象生动起来,同学们顿时发出了会心的笑声。我想,这不仅仅是有机化学散发的独特魅力,也不是网络热点引起的共鸣,而是赵超老师用自己的智慧赢得同学们信任的结果。就像2011级制药试点班的张相亮这样描述:“赵老师像是催化剂,总是给我们意想不到的惊喜,所以每次上有机化学我都充满了期待,不知道赵老师又会用哪种新颖的方式带领我们进入新奇的化学天地。”让同学们想不到的是,整个学期下来,这种惊喜非但没有停止,反而在不断升级。


  自从2011年,学校开始创新课程建设以来,仅仅用了3年的时间,赵老师就“发明”了7种教学组织形式,得到了师生的一致好评。她说,“一堂课就是一件作品”。她认真地对待每一件作品,努力使每一件作品都完美无瑕。从大作业交流课,找错交流课,问题解答交流课,习题讨论课到文献阅读讨论课,实验内容穿插课,小学术课,每种形式都凝聚着赵老师多年授课的精华与心血。
  在大作业交流课上,她将学生进行分组,让学生在课下积极谈论重点难点问题,等到课堂上,学生也当一回“老师”,讲授自己的观点与看法。学生成为了课堂上积极主动的参与者,既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又给了学生“讲话”的权力,可谓一举多
得。2012级应用化学班的冯帅颇有感慨:“在赵老师的课上,我最大的感觉就是:自己是课堂的主人,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提出问题,发表看法。老师也总会在关键时刻给予我们正确的指导。”


  找错交流课是最好玩的课程之一,赵老师会在开头跟大家做个小游戏,比如,为了熟知化学名词,大家一起玩“化学接龙”:有机物——物理性质——质子酸——酸碱——碱金属——属性——性质——质子——子链——链反应……在经历了轻松愉快的享受之后,真正让大家紧张刺激的时刻就到来了。赵老师将历届学生易错的题目汇总之后,在课堂上随机抽查,现场提问,现场回答,这让不少学生捏了把汗。“平时想偷懒,上课只能出出汗了。找错交流课,就像是一场面试,只有准备好的人,才能防止在别人失败的地方跌倒。”


  “小学术课”曾经在报纸上报道过,这种将学术与生活紧密结合的课程也吸引了许多博士生的注意力。“塑料瓶底那些事儿”、“有机知识在公安侦探中的应用”等话题,引爆了大家的思维,激发了学生无限的创造潜能。


  说起哪个知识点,在课本的第几页第几行,赵老师跟说起自己的五官一样清楚。但是,她还没有一次不重新备课就站到讲台上的经历。每一次,她都把知识点重新组织,揉入时下最新的知识、最火的图片,网络上每出现一句流行语言,她首先想到的是能不能出现在她的课堂上。所以,她的课件从来都不会重复。同样的知识点在不同的情境下有不同的呈现方式。正是带着对知识的虔诚,怀着一颗对教学的赤子之心,每次上课,都变成了她与热爱化学的孩子们的一次探求知识的冒险旅程。


  喜爱+享受 三十几年从没离开过讲台我是“教学迷”


  在教师这个岗位上工作了整整三十年的时间,赵老师已记不清讲过了多少节课,送走了多少届学生。她说自己就像一个“老兵”一样,年复一年,日复一日,迎接“新兵”到来,送别“老兵”离去。听了这番颇有诗意的话,我有些开玩笑地说,赵老师可以在讲台上站立成丰碑了。她很朴实地说,跟学生分享知识,付出多少心血我都心甘情愿。


  是的,她的确心甘情愿。别人说她一生扑在教学上,太傻,她不为所动,用一句“我喜欢教学”回应所有的质疑;为了课堂上短短的五十分钟,她从课件构思到内容设计,经常准备一周的时间。她戏称自己是“教学迷”,但儿子谈起妈妈,用了一个更为真实的称呼,“教学疯子”。


  是的,她的确心甘情愿。每个知识点需要几次互动,每页PPT需要多少时间,她对课堂节奏的精准把握让无数师生折服,几乎每次都是在黑板上写完最后一个字,恰好下课铃声响起;从小小粉笔头到现代化教学工具,她总能游刃有余地玩转课堂。


  是的,她的确心甘情愿。因为在赵老师的学者风骨里,“教学工作不是辛勤劳动,而是愉快享受。”所以,在那个三尺讲台上,她收获到了学生的尊重,收获到教学的乐趣,找到毕生的所爱。我在学校的教学网站上看到了赵老师为学生回复的各种各样的疑问。我惊讶于她充沛的精力和十足的耐心,她倒不觉得这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学生有所求,当老师的,就该有所回。”


  学生形容赵老师像一台永动机,不知疲倦,不停地转动,一直战斗在教学第一线。我想,她之所以总是那么精神,是因为她离不开可爱的学生们,还有一生的最爱——讲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