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行业污染难题的追梦人--专访山东省最美劳动者臧立华

发布时间:2014-08-28通讯员:马铁军出处:宣传部供稿审核人:责任编辑:浏览次数:272

 

破解行业污染难题的追梦人

 

                               --专访山东省最美劳动者臧立华

    赵本山小品《红高粱模特队》中一句“劳动者是最美的人”成为永恒的经典台词,掌声的获得不仅是因为表演者语言的幽默,更主要是因为它引起了百姓观众的情感共鸣。今天,让我们一同走近山东省2013年度“最美劳动者”称号获得者、齐鲁工业大学教授臧立华的工作与生活,共同见证一位大学一线教师演绎出的劳动者的别样美丽。


   企业的一句困难之词让他听者有意


   提起大学教授,很多人的印象是知识渊博,整天沉溺于书斋或实验室。事实并非如此,我们第一次见到臧教授时,他正在办公室为一家企业的技术负责人讲解如何破解企业现在面临的清洁生产难题。按日程安排,他明天还将前往宁夏进行企业调研。这样的生活,臧老师似乎早已习惯。正是无数次地与味精等氨基酸生产企业的接触,臧老师才找到了自己和所带领的科研团队的研究方向。


  工作以来,每次他到企业去都会跟企业进行交流,企业也会经常提出一些遇到的难题。2002年夏天,臧老师带着学生去一家企业实习。在这次与企业交流的过程中,企业负责人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高温蒸发过程中会产生恶臭污染物,对生产者和周边群众都会产生影响,不知怎么能够解决?”这个问题的提出,现场的其他人并没有很在意,但却引发了臧老师的思考。他通过调研了解到这是当时整个氨基酸生产行业面临的难题,而当时国内外主要采取的液体吸收、热氧化、催化氧化、生物处理等技术都难以有效解决这一问题。臧立华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很快组建了科研团队,进行科研攻关。


  “解决企业的困难就是我们的责任”这是臧老师时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2009年5月7日央视焦点访谈的在一篇报道中提到,我国整个氨基酸生产行业由于高污染排放问题难以解决,面临停产危险。这一报道让臧老师难以入眠,也更坚定了他带领团队坚定地走下去的决心。


    执着的信念让他敢于担当


    看着企业高耸的六七十米高的烟囱里冒出的浓浓黑烟,飘浮了很远仍不散去,而且烟中带着刺鼻的恶臭,给周边百姓生活带来严重影响,臧老师意识到了自己作为一位高校教师,也是一位环境专家该承担的责任。从2002年起,十余年的时间,臧立华团队一直致力于这一课题的攻关工作。在打破传统理论的基础上,他们创造性地提出了“烟气分析结构理论”,他们把氨基酸生产排出的烟气比喻为“漂浮在空气中的油滴”,这一创新理论的提出,为后面的工作奠定了基础。但接下来的工作远比预想的要困难得多。


  由于排出的烟气带回实验室会影响实验的精确性,他们就在企业的烟囱下面临时搭建了简陋的工棚,从烟囱中引出一根导管进行现场试验,实验装置也是他们和企业自己研究组装的。由于实验过程中不适宜带防毒面罩,刺鼻的恶臭气味几乎让他们晕厥。一个人难以忍受了,他们就换另一个人顶上,轮流继续试验。冬天,零下十几度的低温,他们穿上了厚厚的棉衣,由于烟气液化后具有强烈的腐蚀性,他们的衣服受到了严重的腐蚀,后来他们都改穿了皮夹克,但还是被腐蚀出了一个个洞。


   最让他们难过的是,辛苦研制的试验金属装置几次试验下来就被严重腐蚀损坏,他们不得不重新制作试验装置,但很快又被腐蚀损坏。而这样的试验需要不停地进行,要想成功或许不止成百上千次。为了保持试验设备的更长使用时间,他们就每三到四分钟进行一次试验,待设备清洗擦拭干净后,再进行下一次试验。当我们向臧老师问及他们当时在那么艰苦环境下试验的感受时,臧老师有感而发地说:“我们当时的工作真是比农民工还要辛苦,不仅劳累,危险,而且还忍受着一次次失败的痛苦,否定自己,然后绞尽脑汁寻找新的解决方案。但科研工作者成功的信念让我们敢于坚持,更乐于坚持。”


  最终他们终于找到了耐腐蚀的理想的非金属材料作为烟气吸附装置,采用将烟气颗粒带上电荷,将非金属装置带上异种电荷进行吸附的方法解决了这一问题。试验成功后,没有大家想象的相拥而泣的场面,臧立华团队的成员们马不停蹄地又投入到了下一步的工作:完善理论,与企业合作开发更精密的设备,进行产业化。


  我国氨基酸生产行业目前已有近80%的企业采用这一技术,韩国希杰公司等国外知名企业也采用了这一技术,现在这些企业高大耸立的烟囱已经不见了,而代之以臧立华团队的研发的设备。如今,作为齐鲁工业大学轻化与环境工程教授、山东省高校清洁生产与工业废弃物处置资源化重点实验室负责人的臧立华教授,正带领他的团队在废水、固体废弃物、废气处理和清洁生产等领域继续攻关,也许哪个企业不经意提出的一个难题,又让他们找到了一个新的科研方向。


    对教育的爱让他成为学生心目中的好老师


    有人说,臧立华教授的成果救活了国家的一个行业。如今已经成为环保领域的知名专家的臧老师,多年来一直坚持走上大学讲台,从没有因为科研而耽误教学。他始终认为,大学老师做科研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教学,教给学生最先进最有用的知识。他深切地感受到大学生在校期间往往对整个学科了解不够系统,不了解企业最需要的是什么知识,教科书中有些知识已经落后或脱离实际。为此,他除了开设专业课程以外,还结合自己的科研项目,专门为学生开设了一门创新课程《工业污染物控制技术导论》。没有现成的教材,他就自己写讲义,把最新成果第一时间带进课堂,教给学生。由于近年来臧立华老师带领团队完成的国家重大技术开发项目、国家工信部示范项目、省科技攻关项目、企业课题等90%以上已经实现产业化,因此他的讲课内容真正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成功范例,让学生少走弯路。


  由于臧老师的课实用、新鲜,不照本宣科,他的课深受学生的欢迎,很多化工、造纸、发酵等相关专业的学生也来旁听,教室里总是坐的满满当当的。


  刘芮铭是臧老师的一名研究生,他从大学二年级开始就进入了臧老师的实验室,从基础实验开始做起,熟练掌握了大气和水的全部常规指标测定,可以自己组装仪器,设计实验工艺流程,并测定一些非常规的指标。大学期间,在臧老师的实验室学到很多知 识,毕业后又选择跟着臧老师继续攻读硕士。当有同学问他“为什么不换所学校读研究生”时,他有感而发地说:“能做臧老师的学生是我的幸运,跟着他,我能学到真东西。


  臧老师经常对学生说:“到企业进行技术服务是社会实践的最好机会,大家要珍惜这样的机会,了解企业遇到的技术难题,结合所学的理论知识进行认真思考,仔细钻研,尝试着提出自己对问题的分析和解决思路。”臧老师每次去企业做技术服务总会带上几个学生,刘芮铭就曾跟着他跑过山东禹城等地的多家企业。同时,通过与企业建合作研发中心等形式,臧老师多年来还为企业培养了一大批创新人才。


  “平易近人,和蔼可亲,热心帮助同学”,这是齐鲁工业大学环境专业的学生对臧老师的共同印象。郑彩虹同学想考研,却苦于不了解报考哪所学校合适,找到了臧老师;李晓阳同学考研一志愿没被录取,需要找调剂学校,也找到了臧老师;环境专业的袁月同学毕业前夕联系了多家用人单位,都不太理想,臧老师了解到这一情况后,主动把她推荐到一家合作企业就业,令她和家人都深受感动……


    当谈起获评“最美劳动者”的获奖感受时,臧老师谈得更多的是团队的力量和学校良好教学科研环境,他表示自己所做的都是作为工科为主的高校教师该做的。在采访行将结束时,记者半开玩笑地问道:“臧老师,您幸福吗?”臧老师笑了笑说:“我们帮助企业、政府和百姓解决污染难题,培养学生成长成才,干的都是让人幸福的事儿,你说我们能不幸福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