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不是“故纸堆”里讨生活——“道学与传统文化研究中心”主任赵芃访谈录

发布时间:2014-08-28通讯员:汤伟丽出处:宣传部供稿审核人:责任编辑:浏览次数:198

 

并不是“故纸堆”里讨生活


                          ——“道学与传统文化研究中心”主任赵芃访谈录

    2010年5月,道学与传统文化研究中心在我校成立。该中心既是齐鲁工业大学第一个传统文化研究基地,同时也是山东省内第一个以“道学”命名,专注于道学与传统文化研究的学术研究机构。成立三年多来,在中心负责人赵芃教授及全体成员的努力下,道学与传统文化研究中心与山东大学的儒学高等研究院、山东师范大学的齐鲁文化研究中心优势互补,在发掘省内齐鲁文化资源,创新道学及传统文化研究,服务山东地方经济文化建设,繁荣学校乃至全省人文社科研究方面做出了独特贡献。2013年9月,在中心的标志性研究成果——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山东道教史”即将结题之际,赵芃教授接受了本报记者的采访,重点就中心成立来所取得的学术成就、重要的学术观点、独特的研究定位、未来的研究规划等问题向我们进行了介绍。与此同时,赵芃教授还和我们分享了他近二十年的治学心得与体会,以下一并记之。


  记者:赵教授您好!非常感谢您接受我们的采访。首先想请您谈一谈,作为一个学术机构,道学与传统文化研究中心(以下简称中心)的主要职责是什么?
  赵芃:我们都知道,山东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文化大省,有着丰富的道教文化资源,历史上齐国所在地其实就是山东道教的发源地。齐鲁工业大学居齐望鲁,又与道教文化蕴藏丰富的南部山区接壤,在从事道教及传统文化研究方面,具有天然优势。从这一地缘优势出发,结合我们原有的研究兴趣与学科发展需要,2010年,在文法学院与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下,我们成立了道学与传统文化研究中心。根据规划,中心的职责:一方面,是通过山东道学思想及道教文化资源的研究与开发,创新道学与传统文化研究成果,服务于山东地方经济文化建设;另一方面就是弘扬传统文化,不断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提高师生思想道德境界,扩大中心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渠道与功能。同时,我们还以中心为平台,尽可能多地争取各种社会资源,特别是联系爱国宗教人士,为学校的发展献力献策。


  记者:中心的这种职责定位,是否决定了她独特的研究方向与研究内容?您是否可以在这方面也给我们介绍一下?
  赵芃:中心有自己的职责定位,当然也有自己独特的研究方向。简单地说,就是挖掘地方道教文化资源,创新研究成果,拓展研究思维,探索道学与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及其服务地方经济文化建设的渠道,是我们努力的主要方向。


  记者:您能不能给我们介绍一下中心的标志性研究成果和近年来所得的重要学术观点?
  赵芃:2009年,我们申请到了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山东道教史”,中心成立以后,主要的学术研究基本上都是围绕该项目展开的。目前,我们已经完成了该项目初稿的撰写,统计字数有100多万字。山东历史源远流长,大汶口、东夷族文化等远古文化成为道教重要的文化渊源。秦皇武帝青睐山东,寻找长生不老药,为早期中国道教神仙信仰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在研究过程中,我们提出了山东是道教发源地之一的观点,在学术界产生了较好的影响。考证山东道教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历程,挖掘山东道教文化资源,服务山东地方经济文化建设,是本中心的重要任务,为此我们也付出了艰苦的努力。


  记者:就山东省内高校来说,从事传统文化研究的机构主要有三家:山东大学的儒学高等研究院、山东师范大学的齐鲁文化研究中心和我们齐鲁工业大学的道学与传统文化研究中心。您认为,与其它两家机构相比,“中心”的独特性体现在哪里?
  赵芃:中心和其它两家在研究方向和职责定位方面有着很大的不同。概括而论,山大的儒学高等研究院和山师的齐鲁文化研究中心研究方向各有侧重,但其重点在于对学术思想和理论的挖掘和弘扬。本中心则偏重于“道学”研究,追求“应用”,主要学术定位于服务教学、服务社会、服务经济文化建设上。


  记者:在服务经济文化建设方面,中心近年来都做了哪些工作?
  赵芃:服务地方经济文化建设,不断满足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各种需要是“中心”一个非常重要的目标定位。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我们所做的一个重要工作就是走出书斋,和省内一些道教文化资源丰富的风景名胜区,例如泰山、崂山、蒙山、五峰山、大峰山、云翠山等等建立合作关系,主动寻找研究课题,解决各景区急需的各种现实需要。

 

 

  记者:中心和这些风景名胜区的合作都体现在哪些方面?
  赵芃:我们的合作是非常广泛的,其中包括对碑文、石刻、史志、文献的拓印、整理、保存,也包括对各种道教文化载体的分析与考证,还包括对旅游名胜区的发展规划提供咨询、顾问服务等等。2010年10月在蒙山旅游管委会的资助下,我们主持召开了“高仁峒与蒙山道教高层论坛”邀请国内高校和宗教界30多人对山东道教史上著名人物高仁峒及其蒙山道教在旅游养生中的作用展开了讨论,在CSSCI刊物上发表了《蒙山道教文化高层论坛综述》等文稿,在国外引起了较好的反响,对促进和推动当地的旅游文化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学校近邻五峰山,本身道教文化资源非常丰富,但长期以来却无人挖掘与研究。在和五峰山管委会建立合作关系后,我们对其道教文化资源进行了深入挖掘,保存了很多第一手资料,2011年我们研究完成了《五峰山道教史略》,填补了学术研究的空白,也为五峰山道教文化与传统文化资源的利用提供了文化支撑。此外,我们还配合有关部门制定了《中国济南—五峰山旅游文化节实施方案》,分别通过长清区人民代表大会付东亮代表、长清区政协王毅委员向长清区提出了《开展五峰山文化旅游、促进长清区经济发展的议案》,受到长清区地方政府的重视,部分意见被长清区政府和五峰山管委会所采纳。


  记者:在很多人眼里,从事传统文化研究就是躲进书斋,钻“故纸堆”,从您刚才所介绍的内容来看,“钻故纸堆”其实并不能概括您和“中心”同仁的主要工作内容。
  赵芃:“钻故纸堆”带有一定的讽刺意味,但从研究对象来说,从事传统文化还确实需要“钻故纸堆”,不“钻故纸堆”,传统文化研究怎么搞?问题是,我们不能一头扎在故纸堆里不出来,把国计民生抛于脑后,单纯在故纸堆讨生活。


  记者:传统道学思想中蕴含着很多可供当代利用的价值理念,在这些有价值的思想中,您认为哪些对提高师生的思想道德修养,提升其生活质量与生命境界具有特别的意义?
  赵芃:传统道学确实蕴含着很多对当代社会、政治、文化、生活有价值的思想内容,比如淡泊名利、清静无为、济世利民、无为而治等等,与党当前所提倡的廉洁清正、立党为公、无私奉献的价值观念是一脉相承的。还有“天和人和,人乐天乐”的“天人合一”观,与当今倡导的“和谐”思想,也是同构的。对大学师生来讲,我认为,道家所主张的顺应自然、超脱豁达的思想境界,注重养生的生活观可能对他们有着更为积极的意义。凡事顺应自然,顺应社会的发展,以平和淡定的态度面对困难,以淡泊的心态面对各种名利诱惑,在积极追求合理需求的同时树立任其自然、思劳有度、养生保健的观念,对于克服人们功利之心所带来的焦虑、不安,提升其思想道德修养、生活质量和生命境界是有着重要作用的。


  记者:道家特别强调养生,养生思想是道学的重要内容,中心在开发道学养生思想方面有没有打算?
  赵芃:是的,和其他诸家比较起来,道家尤其强调养生,道学经典《道藏》中就包含着丰富的养生、保健思想,也有很多有关延长寿命、提高身体素质与生命质量的药膳、配方。《道藏》中所记载的一些养生食材,经现代科学技术验证,确实具有延寿、保健、美容的一系列功效。为此,我们将初步考虑与我校的食品发酵专业合作,开发出一些具有独特养生、食疗作用的保健产品,满足当今人们追求健康、长寿的愿望。


  记者:您的家乡是济宁,是从“孔孟之乡”走出来的学者,从地缘和情感上来说,您从事儒学及儒家文化研究的可能性会更大些。但是,您却恰恰走进了道学及道家文化这一研究领域,这里有什么原因吗?
  赵芃:我出生在“孔孟之乡”济宁,本科毕业于曲阜师范大学,跟孔子、孟子、曾子这些儒家的创始人是同乡,所以一开始我对儒学感兴趣,崇拜孔孟,信奉“仁”、“爱”、“礼”、“智”、“信”,在学术和个人思想上受儒家影响也比较深。但是后来在教学过程中我逐渐认识到,中华传统文化是一个由诸多文化内容、思想体系支撑起来的宏伟大厦,弘扬中华文化,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单单只谈孔孟之道是不够的。为此,我开始寻求对现代社会生活另有意义的传统文化形式,在这一过程中对《道德经》以及道学、道家文化思想产生了兴趣,并远去四川大学求学,由此逐渐走上了道学研究的道路。

 

  记者:您从事道学与传统文化研究已有将近二十年的时间,作为一位有创见的学者,您可以跟读者分享一下您的治学经验和心得吗?
  赵芃:我现在的一个感觉是,从事研究的时间越长越觉得自己的不足,学无止境,新的课题和问题不断涌现,我们任重而道远。如果说经验,我觉得治学首先要耐得住“苦”。“科学的入口就是地狱的进口”,选择了科学研究就是选择了炼狱般的生活。从事学术研究是一门苦差事,尤其是在传统文化研究领域,钻“故纸堆”考据取证,深入深山老林拓印碑刻,搞田野调查,都是家常便饭。但是,这种来自“外在”的苦,看起来很苦,有时候也不失为一种乐趣,和这种外在的“苦”比较起来,那种写作、思想过程中头绪纷杂无言概括,资料繁乱无法系统成文的苦闷才是真正的痛苦。这种思想上的苦闷,每个治学者都会遇到,一定要有克服的智慧和勇气。另外,我觉得,学术研究靠的不是天才,而是勤奋和机遇。“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我们还要有李白这首诗中所透露出来的乐观、自信。


  记者:我们该怎么理解全国政协常委、中国道教协会会长任法融“齐鲁之魂道教之宗”的题词?
  赵芃:任会长的题词包含了两重意思。首先,所谓“魂”,是指道学是齐鲁文化的核心精神之一;所谓“宗”,是说山东是中国道教的一大发源地,“齐鲁之魂道教之宗”首先肯定了山东在道教文化领域的宗主地位,道学在齐鲁文化中的核心意义;其次,任法融先生又在表达一种希望和期待,希望齐鲁工业大学能高举“齐鲁文化”这一传统文化旗帜,挖掘地方传统文化资源,传承齐鲁工业文明与齐鲁文化精神,为地方经济、社会服务。


  记者:在学校更名为齐鲁工业大学,全校上下致力于高水平工业大学建设的当前阶段,“中心”在服务学校建设方面有什么打算吗?
  赵芃:一方面,我们要一如既往地以“中心”纽带,加强与相关科研机构的合作,整合并利用省内风景名胜区的相关资源,联系文化界人士,为学校科研及相关学科、专业发展服务;另一方面,中心要以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挖掘齐鲁文化的宝贵资源,弘扬齐鲁文化精神,积极参与地方建设,扩大学校的社会服务功能,为塑造学校的优质品牌贡献一份力量。


  记者:作为一所应用型省属地方院校,扎根齐鲁,服务地方,是我校前辈留下的光辉历史传统,也是学校近年来取得跨越式发展的一大“法宝”。道学与传统文化中心成立三年来,以“应用”为本位,通过学术创新,多方寻求服务学校、服务教学、服务社会经济的应用之“道”,忠实地履行着一所地方大学的使命与追求,也成功地实践了我校“扎实为人执着做事追求卓越”的校园文化精神。在这里,我们首先祝愿《山东道教史》能够顺利结项,同时也预祝“中心”取得更多富有标志性的科研成果,为文化强省建设及我校跻身国内一流工业大学做出更大的贡献!
  赵芃:谢谢!我们会努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