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校(院)于7月17日至20日,精心组织各学部(学院)选拔推荐的“最美教师”、优秀教师及“黄大年式教师团队”骨干教师代表,赴吉林大学成功举办了主题为“弘扬教育家精神,加强师德涵养”暑期专题研修班。本次研修旨在引领教师坚定理想信念,勇担育人使命,争做新时代“大先生”。
研修伊始即筑牢初心使命
学员报到后,开班前全体学员庄严重温教师誓词,铿锵誓言响彻会场,再次坚定了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与责任担当。当晚,班主任老师主持“警示教育与交流讨论”专题课程,引导参训教师深入反思,强化师德底线意识,明确新时代教师的职业行为规范,为后续学习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研修内容紧密围绕主题,课程丰富、形式多样
前沿探索,AI赋能教育:韦军老师带来《如何认知、驾驭和超越DeepSeek——AI赋能教育教学的几点思考》专题报告。课程聚焦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前沿,引导教师们深入思考如何有效认知、科学驾驭并积极超越AI工具,将其转化为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新动能,展现了科技时代教育者的前瞻视野。
沉浸体验,感悟黄大年精神
全体学员赴教育部首批红色文化弘扬教育基地“黄大年纪念馆”进行现场教学,实地感受黄大年同志“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崇高品格与科技报国的感人事迹。当晚,学员集体观看爱国主义影片《黄大年》,通过光影艺术进一步加深对黄大年精神内核的理解,激发了教师们深厚的爱国情怀和奉献教育事业的使命感。
理念引领,做新时代优秀教育者:黄宝国老师讲授《运用差点教育理念,做教育家型教师》。课程深入阐释“差点教育”理念的精髓,引导教师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和发展潜能,探讨如何在尊重差异、挖掘潜能中践行教育家精神,使教师成为符合新时代要求的优秀教育者。
实践导向,优化教学设计:冯波老师主讲《基于OBE培育理念的教学设计与实践》。课程聚焦成果导向教育(OBE)模式,指导教师们如何围绕学生学习成效进行反向教学设计,提升教学的科学性与实效性,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实到具体的教学环节之中。
精神滋养,传承红色基因:聂长久老师带来《信仰的力量——中国共产党百年红色精神谱系》专题讲座。课程系统梳理了中国共产党在不同历史时期形成的伟大精神谱系,深刻阐释了其中蕴含的信仰力量,为参训教师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滋养,进一步坚定了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理想信念。
创新驱动,探索教学新路径:田洪鋆老师讲授《新时代青年教师教学创新的内涵及路径》。课程紧扣时代脉搏,深入剖析教学创新的核心内涵,探讨了青年教师如何在教育实践中激发创新活力、探索有效路径,以适应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要求。
参训教师庄严承诺:将始终秉承“明德励志、崇实尚能”校训,传承红色基因,弘扬教育家精神,以黄大年同志为榜样,把研修成果转化为培根铸魂的育人实践——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争做“四有”好老师;践行科教报国使命,严谨治学、潜心研究;锚定建设国内一流、国际有影响的应用研究型大学目标,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矢志奋斗。
本次研修作为校(院)深化教师队伍建设的关键举措,将有力推动教育家精神与校训传统深度融合,为教育强国建设注入工大(科院)力量。
参训教师感言
唐炳涛老师:2025年7月17日至20日,我随校(院)教师代表团赴吉林大学,学习黄大年同志事迹。黄大年纪念馆里,他的科研手稿、工作日志上密密麻麻的标注,透着对科研的严谨;其办公室墙上的项目规划,让人仿佛看见他日夜奋战的身影,心生敬意。黄大年放弃国外优渥条件归国奉献,这份爱国情怀令人深深感动。当前学校正推进“冲一流”建设的“1234”工程,我们当以他为标杆,把爱国情融入教学科研:育人时激发学生创新活力,科研中锚定重大、关键、卡脖子领域,攻克技术难题、推动成果转化,助力学校迈向一流应用研究型大学。
王轶男老师:经过此次师德涵养实践研修,我收获颇丰。尤其是参观黄大年纪念馆,一走进去,就被“振兴中华,乃我辈之责”八个字重重撞击。他拒绝国外优渥条件,把最尖端的技术、最赤诚的深情带回祖国;他带学生踏冰川、钻矿井,用身体丈量数据,用师德熔铸信仰。我深悟“教育家精神”是“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信仰,也是“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智慧。培训让我懂得:教育家精神在“捧着一颗心来”中体现。今后我将以爱为魂、以德为范,用专业与温度守护成长,不负时代嘱托。
刘芳老师:有幸参加了教师工作部组织的2025年暑期师德涵养实践研修班,四天的学习紧扣“厚植爱国情怀,弘扬教育家精神,涵养高尚师德”的研修主题,紧张而又丰满,收获颇丰。盘面上的收获是开拓了教育技术应用的视野;深切感受到“心有大我、至诚报国” 的黄大年精神;尊重学生差异用好差点教育;深刻解读红色精神谱系坚定自己的教育信仰。盘外的收获让我更加深刻地理解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教师的品德修养直接影响育人质量。好的老师不仅要有深厚的学识素养、扎实的专业能力来支撑“知识传授”,更要有理想信念和道德情操来支撑课堂的“价值引领”,从而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使命。
刘国富老师:本次暑期师德涵养实践研修,让我有幸踏入地质宫,近距离领悟学习黄大年精神。工整规范的纯手写版备课笔记、橱柜那行程密布的日历、办公桌前时刻为学生交流预备着的椅子、突破技术封锁研发的移动探测大国重器…诸如此类的太多瞬间深深地触动了我。爱国敬业、淡泊名利、甘于奉献,黄大年精神这盏精神明灯,将永远照亮我前行的方向。
刘淑君老师:此次师德师风培训,感悟颇深。人工智能时代,高校教师不仅要精进专业知识,更要不断学习新理念,将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提升课堂效能。差点教育让我深刻认识到,师德体现在“以生为本”,尊重差异、因材施教是对学生个体发展的责任与尊重。我们应以包容和创新的心态引导学生全面发展。“信仰的力量”让我深刻感受到理想信念对教育事业的引领和激励。参观黄大年纪念馆让我深受感动,黄大年老师无私奉献、至诚报国的精神成为我前行的榜样。此次培训,让我更加明确了教师的使命:要以师德为根本,融合创新与技术,关注学生成长,坚定信念,勇担责任。我将把所学融入教学,努力做一名有情怀、有智慧的教育家型教师,为教育事业贡献力量。
卢启芳老师:作为一名70后教师,有幸参加“弘扬教育家精神,加强师德涵养”专题培训班。本次培训让我深刻认识到:弘扬教育家精神,就是要以“至诚报国”为价值坐标,以“甘为人梯”为职业境界,用心教书,用情育人,注重知识传授,强化价值引领;以“为给学生一碗水,自聚一潭水”的治学态度,向内深耕,向外辐射,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本次培训不仅是理念的洗礼,更是行动的号角,我将以“甘为人梯”的姿态,在教书育人的道路上持续躬行践履。
康雪敏老师:本次师德师风培训,从DEEPSEEK AI赋能教学改革到黄大年精神传承,让我收获满满:既夯实了师德根基,也拓宽了教育视野。我深刻认识到,新时代师德既要坚守红色初心、践行“差点教育”的温度,也要以创新思维拥抱教育变革。唯有将人格修养与专业成长并重,才能真正成为照亮学生前路的教育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