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与制药学部科研人员赴黄河三角洲开展生态环境调研

发布时间:2024-01-18通讯员:李强出处:化学与制药学部供稿审核人:王珊珊责任编辑:姜维生浏览次数:10

碳中和是当前全球气候危机应对的重要一环。为了贯彻落实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的可持续发展战略,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化学与制药学部科研人员于1月11日至12日赴东营市黄河三角洲开展冬季海岸带生态环境调研及沉积物样品采集工作,重点对海岸带碱蓬群落的固碳能力和海岸带土壤有机碳储量进行深入调查和研究。


黄河三角洲拥有广阔的河口滨海湿地生态系统,它能有效沉积、捕获土壤有机碳,是重要的碳汇。相比于陆地生态系统,海岸带生态系统具备极大的单位面积碳埋藏速率、长达百万年尺度的碳周转时间以及长期持续的固碳能力。这一蓝碳生态系统的碳贮存效率高达森林系统的90倍。在此背景下,海岸带碳汇备受更多的研究者关注,也是调控碳循环和实现蓝碳生态资源价值转化的关键一步。


本次生态调研以黄河三角洲海岸带为研究区域,研究海岸带中碱蓬微生物群落结构的时空分布特征,探究植物根际微生物的功能基因特征以揭示其碳储备机制,分析不同底质类型的海岸带沉积物有机碳储量特征,探讨沉积物有机碳库稳定性及其环境驱动因子。同时,研究底栖有孔虫储存硝酸盐的特征及机制,进一步弥补黄河三角洲海岸带底栖有孔虫反硝化作用的研究空白。


至此,化药学部完成了为期一年四个季节的野外调查和采样工作。整个野外调查期间,科研人员遇到了持续的舟车劳顿,酷暑难耐,冰霜严寒,大雾弥漫,泥泞难行等困难。为了获取黄河三角洲最具代表性的季节环境特征的样品,科研人员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克服各种困难,最终完成了为期一年的生态环境调研工作。


本研究结果将为我国编制碳排放清单和碳减排技术研发提供理论基础和科学支撑,对促进蓝碳生态经济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学部未来继续秉持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和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开启新一年的科学研究新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