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远上,生生不息——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部“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报道

发布时间:2023-07-19通讯员:杨延强出处:新闻网供稿审核人:崔灏责任编辑:姜维生浏览次数:10

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引领大学生在“三下乡”社会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 ”,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部组成为“传习黄河文化 共享绿色未来”和“东营地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实践调研”的两支社会实践队,于7月10日前往东营市开展各项社会实践调研活动。



7月10日下午,实践队抵达胜利石油科技馆,跟随讲解员的脚步参观发展史厅、科普厅两个展厅,了解到自1961年4月16日胜利油田发现以来,历代胜利人艰苦创业、持续奋斗,在茫茫荒原上建成了我国重要石油工业基地,在他的身上得以窥见中国石油行业为中国基础建设与发展的支撑历程。在海螺环保公司,社会实践队全体成员参观了水泥窑协同处置技术,通过观看流程图详细了解其收集与运输、测试与储存、配伍及传输、处置及焚烧等流程。这种可循环再利用的生产工艺有效实现降本增效,将水泥工业变成绿色经济一环,更激发了环境学子保护生态的使命。


  7月11日实践队来到杨庙社区,习近平总书记说过“要发挥好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努力把社区建设成为人民群众幸福家园。”跟随习近平总书记的步伐参观劳模创新工作室、幸福食堂、便民服务站及南展区历史文化展厅,了解昔日的黄河滩区的困难群众变为幸福居民的过程中,充分感受到了实施搬迁改造的新型农村社区后社区群众的生活幸福感,体现了社区在党的带领下,美丽乡村建设处处焕发着勃勃生机,展现出一幅幅乡村振兴新图景。同时,实践队慰问社区老人,向社区居民分发生态保护宣传单页、进行问卷调查和统计,增强公众对于生态环境保护和文化传承意识,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和行动共识。



7月12日走进东营城市规划展览馆、黄河文化馆、市党性教育实践中心,深入了解黄河文化。九曲黄河,奔流入海,黄河见证了“高岸为谷,深谷为陵”的历史变迁,演绎了“十年河东,十年河西”的苍凉故事。直观感受到了黄河的壮美,认识了黄河流域不同地区的风土人情。直观、立体、多维地欣赏了黄河入海口海河交汇、长河落日、芦花飞雪等自然风光。东营市的改革以顶层设计为先、以生态保护为基、以创新实践为引,贯彻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文化建设协同推进。


跟随着习近平总书记的足迹,7月13日走进黄河入海口生态保护区,参观黄河口新生湿地和珍稀濒危鸟类为主体的湿地,以及黄河奔流的壮观景象。地辽天阔,苇荡曳曳,水波粼粼,伴随着红头雁声声脆鸣,一行水鸟振翅高飞,野鸭在随风摇曳的苇荡中穿梭嬉戏。


环境学部重视实践育人,利用暑期的集中时间段以实地考察、现场指导、综合调研等方式,带领同学们走出实验室,更好了解黄河保护区生态文化,能以宏阔视野领略黄河文化。同时,环境学部着眼于生态视野,发挥全环境育人特色功能,让同学们走出传统课堂模式,适应新时代教育发展模式,增强学与习的交互性,拓展动手能力,使同学们更好理解环境专业,更早树立建设美丽中国的前行志向,身体力行,努力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开展国内、国际环境治理与生态保护贡献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