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齐鲁工业大学(原山东轻工业学院)见到臧立华时,他正在办公室为一家企业的技术负责人讲解如何破解企业现在面临的清洁生产难题。根据他的日程安排,臧立华第二天还将前往宁夏进行企业调研。这样的生活,他似乎早已习惯。
出生于1964年的臧立华,是齐鲁工业大学轻化与环境工程学院的一名教授,也是山东省高校清洁生产与工业废弃物处置及资源化重点实验室负责人。用一个通俗的说法,他的科研成果主要在于利用这项新技术,让那些冒着滚滚浓烟的烟囱,不再大肆排放,空气中恶臭的气味也变得不复存在。
说起自己做科研的经历,臧立华坦言,这与11年前一家企业老总不经意的一句话有密切的关系。2002年夏天,臧立华去一家企业实习。在与企业管理者交流的过程中,老总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高温蒸发过程中会产生恶臭污染物,对生产者和周边群众都会产生影响,不知怎么能够解决?”这个问题的提出,现场的其他人并没有很在意,但却引发了他的思考。
从2002年起,十余年的时间,臧立华团队一直致力于这一课题的攻关工作。在打破传统理论的基础上,他们创造性地提出了自己的“烟气分析结构理论”,他们把氨基酸生产排出的烟气比喻为“漂浮在空气中的油滴”。
由于排出的烟气带回实验室会影响实验的精确性,为了更真切地模拟实验环境,臧立华和他的团队在企业的烟囱下面临时搭建了工棚,从烟囱中引出一根导管进行现场试验,自己组装实验装置。由于烟气液化后具有强烈的腐蚀性,身上穿的衣服,也都被腐蚀出了一个个洞。
为了保持试验设备的更长使用时间,他们就每三到四分钟进行一次试验,待设备清洗擦拭干净后,再进行下一次试验。经过数次实验,臧立华终于找到了耐腐蚀的理想的非金属材料作为装置,这一科研成果也获得了国家级的奖励和认定。如今,我国氨基酸生产行业目前已有近80%的企业采用这一技术,韩国希杰公司等国外知名企业也采用了这一技术,现在这些企业高大耸立的烟囱已经不见了。
如今,臧立华成为环保领域的知名专家。但他始终认为,大学老师做科研的目的是为了教学,让企业了解企业生产实际和科技前沿,教给学生最新最先进的知识。为此,他结合自己的科研项目,专门为学生开设了一门创新课程《工业污染物控制技术导论》,没有现成的教材,他就自己写讲义,把最新成果第一时间带进课堂,教给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