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时报】7年募24万,108名学生受益

发布时间:2012-03-06通讯员:出处:济南时报供稿审核人:责任编辑:浏览次数:306

      王玲,山东轻工业学院机械及汽车工程学院高级实验师。王玲非常关注特困生,于2005年创办了王玲特困生救助基金,累计募集额达24万余元,共资助108名学生完成学业。3月5日是全国学习雷锋纪念日,也是山轻工新学期开学的第一天,20多名接受救助的学生,与已毕业工作的受助学生一起,给王玲送上了一份新学期礼物――― 50多名受助特困生头像贴成的心形,上面写着“王玲老师,我们爱您!”
                                      
学生哭诉,她拿出第一笔救助款
      记者在校方资料上看到,2005年12月20日的一份捐助证明上,这样记载了一位特困生的经历:“郭啸栋,现机械02-2班学生。父亲患有精神病,其一岁时父母离异,爷爷奶奶把其抚养大,现已去世。”
    “郭啸栋是2002年考入山轻工的。2004年年初,有一天他突然找到我说,‘老师,我看了马加爵的新闻后,怎么越听越觉得他和我很像呢?我怕成为马加爵,我想和你谈谈。’后来,郭啸栋哭着和我讲了他的身世。他当时的精神状态,就是疑心别人瞧不起他,但是又没有人可以倾诉这些情绪。”王玲说。
      听到郭啸栋的故事后,王玲很快帮助郭啸栋参加了勤工俭学,并且时常给他钱、衣物、食物等生活用品。“最关键的还是调整他的心态。慢慢地,他变得阳光开朗起来,成绩也提高了,还拿了奖学金。”
      据了解,2006年9月,郭啸栋被江苏大学录取为硕士研究生,他还从研究生补助和暑假打工积蓄中拿出一部分捐给特困生基金。在接受采访时,郭啸栋说,“我的成长中伴随着老师、同学以及社会好心人深深的关爱,我应以这种方式来感谢他们!”
                                      
个人能力有限,创办特困生救助基金
      2005年前,虽然王玲也经常帮助学校里的特困生,但后来发现自己收入有限,无法帮助更多学生,而且通过和郭啸栋的谈话,让她也改变了资助学生的思路,决定创立一个特困生救助基金,给这个慈善行动一个更广阔的平台,“和郭啸栋聊天的那个晚上,我久久不能平静,身为班主任,我必须在学生出现不好苗头时及时纠正,否则会出‘大事’!但是一个人的能力太有限了。”
      当时王玲联系到了已毕业的学生杨化林,由他在一家社交网站上号召毕业校友捐款,这个号召很快得到了积极响应。“我们这个基金越做越大,如今累计募集24万余元,资助了108名学生。我自己也每年捐1000元。”
    “一个人帮助特困生,他会觉得你一个人好;全社会都来帮助他,他会觉得全社会都好。所以我特别希望通过行动,让特困生感受到社会温暖,积累起大家的小额资助,去帮助更多人。特困生也会受益终生,改变命运。”王玲说。
                                       
 集小钱做大事,7年募集24万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王玲笑言,创办这个基金并不轻松,除了需要筹集资金,更多的是“体力活”,“比方说,一个学生从我们这里借了5000元钱,他很可能一次只还100元,每还一次钱,我就要去一趟银行,虽然比较累,但心里面还是快乐的,因为很有意义。”
      王玲的基金有专门章程规定学生如何还钱:在有能力偿还的情况下,可以足额还款,没有偿还能力的,也并不急于催款,“比如有的特困生后来上了研究生,没有工作不挣钱,还款期限可以达到七八年,等到工作以后再偿还借款。”王玲称,每一笔还款,都会重新进入基金,去帮助下一个特困生。除此之外,王玲还接受了学生处为她开办的王玲热线,在晚上和周末义务解答学生的咨询。
      如今,王玲的基金获得了很多校友和师生的帮助,“比如曾有过一个特困生,学习成绩优异,后来取得了清华大学的博士学位,现在收入比较可观,他一次性就捐了1000元钱,再比如有的学生后来当了老板,也会给我们捐款。”
      目前,王玲创办的救助基金银行账号都挂在学校网页上,有时候不知道是谁捐助,就发现账号上的钱多了。“有的已经毕业的校友留言称他捐的数额不多,不想留名字了;还有一位山轻工老师,后来出国定居了,每年会捐给基金1000加元,已连续捐赠了7年。这些都让我们很感动。”王玲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