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3日,山东教育厅官网刊发校(院)通讯稿《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四位一体”构建“AI+”人才培养体系》,全文如下:
近年来,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集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优势,以AI赋能人才培养,积极构建“教学-科研-转化-实践”四位一体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走出了一条数字化时代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新路径。校(院)在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挑战杯”竞赛中斩获国家级奖项100余项、省级以上奖项300余项。
一、完善学科体系建设,探索AI教学新路径
校(院)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秉承“服务产业发展就是服务国家战略”的理念,重内涵、强学科,不断深化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一是紧密对接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和海洋强国建设。依托在人工智能基础理论、机器人与智能控制、海洋智能监测等关键技术方面的优势,布局建设智能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点。二是紧密对接人工智能行业科技创新和产业需求。作为山东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等教育共同体秘书长单位,校(院)以人工智能为引领,建立适应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AI特色专业群。三是紧密对接基础学科和急需领域拔尖人才培养的要求。校(院)大力推进课堂改革,打造特色教学品牌,推动理工交叉、专业特色与现代产业、未来技术深度融合。
二、推进项目平台建设,实现AI研究新突破
校(院)充分发挥国家超级计算济南中心、山东省无人系统智能技术与装备重点实验室等国家级、省部级科研平台优势,承担多项人工智能领域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允许更多学生参与到横纵向研发计划项目。一是推行“三早”育人机制。深度实施科教融汇,拓展更多优质科研平台向本科生开放,引导本科生“早进课题、早进实验室、早进科研团队”,提升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二是建立科研反哺教学机制。强化育人和科研并重,鼓励并支持教师将科研课题转化为开放性实验、毕业设计(论文)题目等实践教学项目,将学科优势、科研优势和资源优势转化为教学优势,使教学更具专业性和前沿性。三是实行“双导师”制。遴选学生所在学院教师担任学术导师,企业或科研机构的资深专家担任实践导师,联合指导学生毕业论文和实习实践,协同开展科学研究、成果推广和技术培训,推动校企、校所、校地协同科研、协同育人。
三、推动科研成果落地,助力AI产业新发展
校(院)秉持“市场导向、规范管理、协调推进、激励创新”原则,依托“全程管理、全链服务”成果转化机制,打造人工智能全链条服务支撑体系,形成涵盖成果培育筛选、孵化、转让至推广的全链条要素转化新模式。一是强化顶层设计。制定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教学以及服务山东教育强省建设行动等方案,明确战略目标与分阶段任务,聚焦人工智能核心应用场景,构建智慧教育新生态。二是加大联合攻关。针对人工智能特定技术难题或产品需求,建立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共建研发机构和联合实验室,以具体项目为纽带,成立非实体化的联合项目组,搭建成果转化平台,打通产学研用“最后一公里”。三是推行“揭榜挂帅”制度。针对人工智能等关键技术需求公开征集解决方案。以需求为导向,强化过程管理与激励保障,最大范围调动社会智慧解决最紧迫的技术难题。
四、强化创新能力培养,打造AI实践新模式
校(院)通过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构建“AI+”专业群课程体系,夯实理论基础,打造多样化实践平台。一是推动AI渗透第一课堂全过程。第一课堂开设人工智能导论、鸿蒙系统生态及场景应用等公共基础课程,以及“AI+”等专业课程,并通过相关实验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等加以强化。二是推动AI分模块在第二课堂中实施。在思想成长模块举办山东省人工智能通识教育系列讲座,在科技创新模块组织中国机器人与人工智能大赛等学科竞赛,在实践实习模块进行3D打印数字化智能制造等开放性实验,在志愿公益模块开展数据处理等社会实践,在文体发展模块举办数学文化节等活动,在技能特长模块邀请华为等知名IT企业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不断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水平。
http://edu.shandong.gov.cn/art/2025/9/23/art_11972_103429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