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度学生十大新闻人物 曹红梅

发布时间:2018-06-25通讯员:出处:宣传部供稿审核人:责任编辑:于晓琴浏览次数:568

摄影使者:用“刺点”唤醒生命感动 用情怀实现青春梦想

    2018年2月28日,世界摄影组织对外公布了2018索尼世界摄影大赛中获得入围和推荐的摄影师名单,其中,以“突出和增强环境保护观念”为主题的专业学生组中,来自中国山东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的学生曹红梅的作品《再忆·迎门墙》脱颖而出。4月19日,曹红梅凭借主题为“白色污染”的作品《未来世界》,斩获“2018索尼世界摄影大赛(SWPA)专业学生组全球十佳”。

  翻看曹红梅的本科学习到研究生学习的成长履历,记者惊讶于她在纪实摄影中的思考与探索。曹红梅说:“罗兰·巴特在《明室》一书中提到‘刺点’,‘不管如何突如其来,刺点总是或多或少地潜藏着一种扩展的力量。这种力量常常是隐喻式的’。”它通过细节刺痛观者的神经,引发观众的情感共鸣。摄影作品有了“刺点”,便更“耐读”。这正是曹红梅一直以来的艺术追求。

至情至灵,“感”自相生

    皮特·亚当斯曾说:“对于伟大的摄影作品,最重要的是情深,而不是景深。”正所谓,寓情于景,一件昂贵的摄影工具无论拍摄的画面清晰到何种地步,都难以替代摄影者的内心独白。曹红梅说:“当我看到逐渐消逝的迎门墙时,深感以往传统的悲哀,但这似乎是这个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种种惋惜与感叹,一瞬之间,热泪盈眶,感动不已。”这个外表阳光时尚,情感细腻的女孩,借景抒情,独到地诠释了环保于传统中的凝练。感动源于生活,却是直抵心扉的。“在拍摄农耕生活时,我和他们一起劳作,他们肩上所背负的艰辛,让我为之动容。”曹红梅如是说。

  “灵感”二字是耐人寻味的,如果说“灵”是刹那间的思维火花,那么“感”则是火花迸溅起的火焰,在无声无息地燃烧。她走入陕西的谷子地,亲身体验,找寻“感”字的真谛。陕西地区粮食大多种植在陡峭的山上,在农作的季节,没有机器,只能以人力和耕牛劳作,在这个靠天吃饭的农村地区,她踏上谷地,挽起袖子,拿起镰刀同老乡一同割谷子,探寻到村民的天性淳朴。正是因为这种身体力行的生活感受为她日后作品的拍摄注入了“感”的精华。

  作为一名摄影师,她拥有着鹰一般的灵敏视角去捕捉灵感。她完美诠释了“世界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的内涵。在主题为白色污染的作品《未来世界》的素材选择过程中,她在校园路边的一棵白杨树上找到灵感。白杨树上,一道道形状不一、极似眼睛的树疤在她的眼中变得更加深邃。疤痕的上下弧线,背离眼睛炯炯有神的常规认知,多了孤独和冷漠。像受惊人的深沉凝视,如铎木醒世刺痛社会的软肋。曹红梅说:“白色污染如今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问题,我们需要理性的去对待白色塑料。它虽然为我们的生活提供了便利,但这是以牺牲环境、打扰自然为代价换来的。我们必须警醒,合理利用,挣破白色污染的束缚,呈现美好的未来世界!”

  灵感的探寻过程中,她一直行走着,不忘初心———像一颗种子,慢慢长成参天大树,又重新启程,蔓延出新的道路。实习中,每天“扫街”,在大街上用相机去捕抓生活中的每一个小瞬间,每一个小感动,每一个属于自己思考的画面,不断的积累经验,不断的积蓄力量。她怀着初心,细细捕捉,慢慢发现,享受着醍醐灌顶的豁然。

技艺呈现,“环”醒时代

    光线、色调是摄影中的兴奋剂,而她站在诗人的视角将故事娓娓道来。《再忆·迎门墙》中采用低饱和度的怀旧色调,平实、静默的氛围弥漫开来,同时,结合使用侧面光源,光影的明暗交替让画面更加立体,带来一种身临其境的简朴生活感受。“低饱和色调不仅是回忆的表达,也是一种无波无澜的农家生活的描绘”曹红梅如是说。简单的色彩运用,却像一阵柔风沁入心膛,令人心气平和。

  如果说色调是一件旗袍上的绣饰,那么元素的构件则是旗袍的裁片。迎门墙周围的炉子、柴火、塑料盆、塑料桶、塑料袋、遮阳布,这无不彰显着当时浓浓的生活气息,让人产生强烈的代入感。但是,烧柴做饭时的浓烟滚滚,塑料盆、塑料桶、塑料袋的随意丢弃,遮阳布遮光树脂层被暴晒时的刺鼻气味,造成了极大的环境污染。曹红梅说:“对比当下的生活,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环境意识的增强,天然气、电磁炉逐步取代了柴火、炉子,小方桌,小椅子也逐渐被更温馨舒适的餐桌和沙发所替代,是时代的进步,也是人们环保意识的不断提升。”

  记得梁启超在《李鸿章传》中说:“时势造英雄,英雄亦造时势。”曹红梅的作品《再忆·迎门墙》在国家政策的改革,各地拆迁重建,中国“迎门墙”这类古典建筑逐渐消失的背景下顺势而生,采用开门见山的中心构图,将迎门墙置于画面中央,格外醒目,成为新时代下的“英雄”恰如其分。曹红梅说:“迎门墙上有青绿山水图,两边带有对联,寓意生活和睦,以及对山清水秀的向往。对于迎门墙这种中国传统的元素符号的消逝,我们不能忘却,因为任何时代都需要中华传统文化的记忆。”曹红梅以自己熟悉的生活环境切入重新唤醒人们的传统文化信仰,成为新时代下的女巾帼也是恰如其分的,因为她以一种卑谦的姿态从世界各地的参赛者中脱颖而出,造就了自我创作历程中的新时势。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曹红梅说:“能够入围索尼世界摄影大赛我非常兴奋,这对我来说是一个鼓舞人心的好消息,也是一个向世界各地的专业人士学习的绝佳机会。”

  技术是摄影师专业能力的体现,而艺术的表达让这份技术变得生动有情,充满无限可能。WPO主席ScottGRay先生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我认为来自中国的曹红梅最终入围专业学生组的作品非常精彩。曹红梅将树干包裹起来的叙事方式非常美,也让她的作品脱颖而出。于我而言,她的作品令人惊叹,而且非常有趣。用更加艺术化的手法来呈现作品,这真的非常棒!”她的作品《未来世界》将白色污染的代表塑料袋和环保的代表树木,二者紧密的联系起来,以平静的画面,将观众带入摄影师的思想。将植物能产生我们赖以生存的氧气,是我们的未来的思想融入到观赏者世界,呈现摄影的美妙。

  《再忆·迎门墙》是对即将消逝的古典建筑的追忆,《未来世界》是摄影的艺术展现,二者都全面解刨了环境的现实问题。工业化的飞速发展,环境问题突出,系列作品《未来世界》,通过画面呈现白色污染带来了“视觉污染”,以及潜伏的内在危害;城乡不断变迁,生活污染犹在,《再忆·迎门墙》通过画面呈现沿用塑料桶、塑料盆、塑料袋等塑料制品的弊端。在生态文明建设的时代新背景下,我们要时刻记得镜头下的警告。“环境问题是一种现实问题,‘再’字是我对中国传统的追忆,也是我对人们的强烈呼吁”,曹红梅如是说。

中外汇通,“静”简出新

    所谓“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活在民风淳朴的乡村,浓厚的民间风情让她结下摄影情缘,一砖一瓦,一门一墙,都在向她诉说艺术来源于生活的真谛。生活影响了她的摄影,同样,摄影也深深地扎根在她的生活。她说:“摄影就像我生命中的窗户,让缤纷多彩的世界涌入了心扉冲淡往日的羞涩,让我成为一个外向的女孩。”人生从呱呱坠地的那一刻起,我们就开始以不同的方式留下自己的足迹,而对于摄影而言是一种最漫长的方式,需要一份执拗,曹红梅说:“我曾去济南南部山区的支教,看到孩子们对学习的渴望,对知识的执着探索,我就下定决心,要专注摄影,在摄影的道路上不断走下去。”

  在一次画展中,她遇见了她最钟爱的摄影师—————詹姆斯·那切威,一位伟大的战地记者。她说:“从詹姆斯·那切威身上看到的并不是特殊的光环,而是一种老者的儒雅和沉静,他在给大家签名的时候心平气和,没有半点急躁,就像我们身边随处可见的公园里溜弯的老头。”当时导师对他说,“一个身经百战的人,会有一种刀枪不入的心态。”自此,她便在不同的环境下进行拍摄,从车水马龙的街道,到偏远道阻的山地,再到烈日炎炎的乡头,本科时期到研究生时期的种种拍摄经历,使得她有着“猝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的”镇定自若,让她看起来更显沉静稳重。

  在此次伦敦之行中,曹红梅是一位虚心求教的学习者,参加一场汲取知识营养的盛宴。在与加拿大以及其他各国参赛选手的交流中,她发现,摄影需要博采众长。“每位摄影师都有各自的擅长方面,作为一名摄影专业的学生,我们要取长补短,始终保持谦逊的姿态、学习者的姿态”曹红梅说道。在众多的获奖作品中,索尼世界摄影大赛年度杰出贡献奖的获得者康达迪赫弗的作品给了她极大的震撼,大画幅相机拍摄的宏大空间布局,冷静、克制、充满秩序,让每一位观赏者不由自主的陷入其中,思考答案。曹红梅说:“她的作品能让每个看过的人都有所思考。”

  “我希望在合适的时机要选择合适的事情”,她说。合适耐人寻味,是一种恰到好处的幸福,也是摄影中一种素材、技法的选择,在《再忆·迎门墙》的拍摄中她并没有将剪影、曝光、景深等众多技法堆积,在《未来世界》中也是如此。而是追随主题的突出性,方得恰到好处的作品。

  曹红梅以预言师般敏锐的直觉,瞬间定格即将消逝的文化印记;执浓墨深刻的画笔,赋予苍白文字生动而精彩的生命;持极富魔力的圣器,刹那间凝留住人间淳朴的浓浓深情……对她来说,她会继续跟进摄影大赛入选项目,继续和其他国家摄影师合作共同交流,提升专业水平。

  日出山原,情满谷田。镜头在身边,着眼于生活。摄影是镰刀割过的的谷子地,是放眼国际的合作交流。山原隔不断感动,摄影无分国界。视角的落点在生活,心之所向是平静。

 (学生记者:张岩  刘文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