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日报】让大学生赢在就业起跑线上

发布时间:2016-04-11通讯员:王原 闫勇 魏帅出处: 大众日报供稿审核人:责任编辑:浏览次数:316

    进入4月份,又到了大学生找工作的高峰期。一边是毕业生数量持续增长,面临就业难题。一边是用工企业招工难、用工荒的声音不绝于耳。“就业难”遇上“用工荒”,好多大学生面临着不是看不上招聘单位,就是无法满足用人单位对专业技能要求的尴尬境地。

 

 “双学分制”人才培养模式
  

    在3月20日结束的山东省2016年春季高校毕业生综合类招聘会上,齐鲁工业大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小刘显得很轻松,“目前我已经与3家公司达成签约意向,今天再过来碰碰运气。”记者从该校就业指导中心了解到,在春节前,用人单位就已到校举办了300余场专场招聘会,从开学到现在还不到一个月,又有近百家用人单位来校招聘。目前,学校举办的各类招聘活动共提供就业岗位近30000个。虽然离毕业还有3个多月,但该校像小刘这样已经达成签约意向的准毕业生已不在少数。
  

    在齐鲁工业大学党委书记张士昌看来,就业难与用工荒怪圈之下,是人才供需的结构性失衡,尤其是创新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供给跟不上市场的需求。在经济新常态下,高校的人才培养更应借鉴供给侧思维,在课程设置、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充分考虑市场需求。
  

    近年来,齐鲁工业大学围绕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着力构建“德育”和“智育”两个学分体系,开展“德智双学分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努力提高基于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就业竞争力,真正做到高等教育与市场需求的无缝对接。


 “1385”助力人才培养
  

   “1385”教育质量提升工程,即坚持“一个目标”: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三种能力”: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推进“八项计划”:教师发展和执教能力提升计划、专业优化与提升计划、课程建设计划、教风学风建设计划、创新创业能力协同培养计划、实践教学提升计划、学分制改革计划、德融课堂计划;落实“五项管理措施”:加强校院(部)两级教学管理、完善质量保障及监控体系、建立教学评价奖励机制、加强教育教学改革和教学成果培育和推广、人才全面发展的新机制。
  

   “大学要构建与社会需求深度融合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学校应该从国家、社会的发展需求出发,从产业的最新需求出发,结合自身实际,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齐鲁工业大学教务处处长马万勇介绍,“我们开展的‘1385’本科教育质量提升工程,本质上是坚持需求导向,从供给上找准‘发力点’,通过增强学生创新实践能力、避免人才培养同质化,破解了各高校普遍存在的‘就业难’问题。”


七大平台提升
学生核心竞争力
  

    “德育学分分为基础性学分和提升性学分。基础性学分对应的培养和评价项目主要是基础性的课程和教育活动。按照各项内容规定的考核和赋分办法达到标准即可获得额定学分。而提升性学分对应的培养和评价项目主要以实践环节为主,旨在鼓励、督促学生参加相关实践活动从而培养适合自己特点和规划的特长和能力。评价结果将作为学生考核、评优、选聘的重要依据。”齐鲁工业大学学生处处长刘传波说。
  

    “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表现为以个人专长为核心的知识、能力、素质等各方面的综合素质。”已经创业成功的优早餐品总经理、该校学生会副主席温博晗告诉记者。
  

    找准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关键,问题找准了,也就牵住了“牛鼻子”。大学生之所以找工作难,是因为以前过于注重专业知识的学习,而忽视了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和应用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培养,进而导致人才培养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适应度不够,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也就很难提高。
  

    按照德育学分的特点,学校打造了主题教育、学风建设、校园文化、创新实践、发展规划、身心健康、劳动资助七大平台,全面设计培养项目,逐步实现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规范化、制度化、长效化、精细化,做到有目标、有措施、有考核、有成效。
  

    齐鲁工业大学校长陈嘉川谈到,“齐鲁工业大学是一所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工业大学,我们希望培养出的学生是人格健全、身体健康、思维创新、素质全面的人,是真正适应社会需求的具有较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